综合新闻

点评:中外合作办学为何遇冷?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7

只有通过教育部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颁发的学历文凭才被我国政府认可

一些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位教育项目,学生出国留学不能签证,不能如期取得国外学位,令人头痛

近年出现的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高度关注

2010年高校招生本科二批录取刚刚结束,与上年情形相似,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依然受到冷遇,21所省内外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参与投档,只有3所计划较少的院校勉强投满计划。在本科一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投档情况也很勉强。

何以出现这种情况?

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

2003年,山东农业大学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在我省率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10多所高校也相继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据了解,目前山东大学只举办了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有“留学直通车”之称,与传统留学相比,缩短了在国外学习时间,可大大降低留学费用,一度受到学生家长青睐。

近日在济南招生的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长朱莉介绍,今年该校本科二批中德项目260个计划、中英项目120个计划,已有600余名考生与学校签了协议,我省规定可降至本科三批线录取,目前在等待分数线公布。

据介绍,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德项目采取的是“3+1”培养模式,第四年去德国学习,有国际经济贸易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每年学费4万元共16万元。学生通过第一年的德语中级Ⅱ水平测试以及在国内授课的德国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第四年可到德国学习,但在德国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签证费以及来回机票需要学生自理,需近10万元人民币。另一项目为2007年新上的中英合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四年均在国内学习,每年学费1.8万元。两项目均可颁中外两所大学的本科文凭。

朱莉说,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国外接轨,担任主要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25%,引进外方核心专业课程也不低于教材总数的30%。目前中德项目首届190名毕业生的情况有一定说服力,其中150人拿到了中德两所大学的本科文凭,另40名毕业生由于语言学习及论文答辩未获通过,没能获得德方大学文凭。在150名获双文凭的毕业生中,有1/5在国外就业或继续攻读学位。归国学生多在电力、金融、电信等部门工作。

2007年起,按照教育部要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本校的其他专业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本来收费就高,再加上录取分数高,生源自然难以如愿。我省对此作出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如上线生源不足,可适当降分录取。但部分高校仍难完成招生计划。

信任危机如何产生

不少家长表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在有点“雾里看花”。

今年24岁的黎明(化名),四年前选择了某高校与欧洲某知名大学合作的金融学专业,该项目是在国内读两年,再去欧洲学习两年,四年求学花费近60万元。可当他怀揣辛苦得来的海外文凭回国求职时,却被告知他的洋文凭是无效文凭,原因出在他就读的这一项目根本未经教育部审核备案,因而不被认可。

朱莉提醒说,只有通过教育部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颁发的学历文凭才被我国政府认可。目前新批及已通过复审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已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部网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予以公布,考生可查询。

部分学生家长反映,一些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历、学位教育的项目,学生出国留学不能取得签证,不能如期取得国外学历、学位,让人十分头痛。还有一些高校自行举办了所谓的外国大学预科班,有的纯属外语培训,也自称中外合作办学。

还有的学校合作项目已经在教育部备案,但却以校际合作名义违规招收计划外学生。计划外学生因无法在教育部完成学籍注册,拿不到有效文凭。不少办学机构在签订协议或发放录取通知书时有意回避了文凭认证问题,使很多上当受骗的学生想要维权都相当困难。

监管评估势在必行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林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方面适应了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校加大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借鉴外方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办校理念创新等方面的有益经验,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
上一篇:“中国三大男高音”中外声乐艺术盛宴即将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