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将来继续留在中国”
他向记者回忆起初到中国的经历,“那是在2009年9月的一个午后,我乘坐的航班降落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那时的我还不懂中文,周围的新环境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从机场到山东大学,费尔杜斯得到一名年轻人的帮助。“他先是带我坐上大巴,后来又帮我叫了出租车。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特别友好,乐于助人。”
本报记者 时元皓
在采访中,费尔杜斯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中国的感激之情。“感谢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我完成学业,也感谢许许多多中国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都不求回报地帮助和支持我。”这份感情,让他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毅然回到中国并竭尽全力提供帮助。
哈维·苏佩今年28岁,来自厄瓜多尔中部城市安巴托,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大家都称呼他的中文名——哈文。目前,他正在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钒污染和健康风险等课题。“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许多研究资源和科研成果,也推动了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哈文曾在前往山东采集研究样本的途中,被位于东营的“水城米仓”稻田中巨大的画作深深吸引,“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性。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推动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去年5月,潘妧纱参与了“国际青年中国行”广东站的调研活动,与其他来自16个国家的22位青年一道先后前往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深度感知大湾区改革开放活力,领略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调研中几家来自智慧出行、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企业的产品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些前沿的技术变革很吸引我。”潘妧纱回忆道。
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憧憬,费尔杜斯动情地说:“共建‘一带一路'让各国人民心连心。希望先进的技术和手术方法能够在更多医院得到普及,让大家远离心脏疾病,拥有健康生活。”
“我会一直用我的镜头记录、探索中国,通过互联网继续讲好我和中国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去年9月,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上,意大利视频博主瑞丽·隆吉的一席发言收获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哈文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宣传引导和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人们选择环保出行方式;各部门协调一致,高效推进生态治理。“走在北京的街头,可以看到很多人骑着共享单车出行,马路上也有许多绿色车牌的新能源汽车。”哈文说,学习之余,他还时常去北京周边的湖泊、公园和森林等地考察,见证了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比如,我每次去官厅水库都能感觉到水域面积在扩大。有一次,我只在那里待了一会儿,就看到了四五种不同的鸟类。这正说明当地政府为环境保护付出的努力获得了回报。”
“世界进入加速变革和不确定性增多的时代,我们应当理智思考如何沟通,克服分歧找到共同点。”潘妧纱认为,国际青年应加强对话、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其中,增进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互鉴尤为重要。“当下,全球多元化和文化开放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交流为国际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更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本报记者 白紫微
“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政策和实践不仅造福本国,也有利于全世界。”哈文表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不但注重自身发展,还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中企承建的辛克雷水电站彻底改变了厄瓜多尔电力短缺的历史,帮助该国从电力进口国变成电力出口国。此外,两国在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对厄瓜多尔的环境治理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我打算将来继续留在中国,进一步学习环境治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希望未来能利用所学为厄瓜多尔以及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哈文说。
潘妧纱是一位青年汉学家,她曾先后在荷兰莱顿大学和中国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目前是《北京周报》的一名英文编辑顾问。在她的稿件中,能看到来自中国各地带有人文关怀的故事。无论是65岁老人开始学习芭蕾舞,还是“Z世代”青年探索将沉浸式戏剧元素与京剧相结合,抑或是记录珍稀动物保护工作背后的点滴……潘妧纱认为,这些讲述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故事能够引起其他国家读者的共鸣,为他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提供新的视角。 上一篇:第三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中外经典诵读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