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外文化交流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ISSN:1004-5007
CN:11-3004/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005423
期刊分类:精品文化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银蹄金角犊子经》的中外传播及其衍变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问题的由来 中国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流传极广的“牛犊娶亲”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多妻家庭由妻妾纷争而起的对“庶子”的迫害,以及庶子托身牛犊的奇异经历和命运变换。自上世

一、问题的由来

中国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流传极广的“牛犊娶亲”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多妻家庭由妻妾纷争而起的对“庶子”的迫害,以及庶子托身牛犊的奇异经历和命运变换。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先后有学者加以关注,并在考察故事渊源、特点及文化蕴涵的基础上,判定其与流传广泛的宋李宸妃“狸猫换太子”故事有关,并且可能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故事类型注林兰编《云中的母亲》,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第14-20页;[德]艾伯华著,王燕生、周祖生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8-59页;江帆《多民族民间叙事文本“牛犊娶亲”解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6-59页;江帆《“庶子”命运的悲歌——“牛犊娶亲”故事解析》,载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8-576页。。然而,笔者在考察了敦煌存唐写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及韩国保存的明刻本《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以及明清民国时期的《金牛太子宝卷》等文献材料后,却发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流传的佛本生故事《银蹄金角犊子经》,其众多的民间异文,包括广为流传的宋李宸妃“狸猫换太子”传说,都是这个印度佛本生故事在中国民间长期流传和通俗演化的结果[注]王晶波《从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到〈金牛宝卷〉》,《敦煌学辑刊》2017年第3期,第70-87页;王晶波、韩红《“牛犊娶亲”故事的佛教源流及其演变》,《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100-107页。。而这个故事在自唐迄今一千四百余年的流传中所牵涉到的与中外各国各族文化交流的问题,也特别值得提出做进一步的讨论。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注]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由俄藏Дx.02142、Дx.03815与国图藏BD04264三个残片缀合而成,首残尾全,俄藏两个残卷可直接缀合,但与国图藏本中间亦有数行残缺,共存文字151行。《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为其尾题。方广锠根据抄本中武周新字的使用情况,判定为晚唐早期的写本。参方广锠《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南亚研究》1988年第2期,第60-72页。,是《银蹄金角犊子经》的别名。该经最早著录于隋彦琮编《仁寿录》卷4[注]《大正藏》第5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74页。,列疑伪之属。其后,唐代三部经录——明佺等编《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15[注]《大正藏》第55册,第473页。,智昇《开元释教录》卷18[注][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18:“《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或云:《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见《大正藏》第55册,第676页。,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28[注]《大正藏》第55册,第1021页。圆照的著录内容与智昇《开元释教录》相同,方广锠推测有可能是照抄智昇。参方广锠《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第64页。都先后著录。后二书,除本名“《银蹄金角犊子经》”外,还著录了它的别名《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以上经录都遵从隋彦琮的判断,将之归入疑伪或伪妄之属。从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800年)之后,《银蹄金角犊子经》就再也没有被任何经录或史志著录过。也就是说,自它七世纪被《仁寿录》著录开始,就被打上了“疑伪经”的烙印,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千多年中,《银蹄金角犊子经》一直都被当作疑伪经看待,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录。它的失传,恐怕就是这种认识与判断的直接后果。

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发现,让今人看到了失传千年的《银蹄金角犊子经》的原貌。上世纪80年代末,方广锠先生依据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从故事结构、表现方法、思想特点等方面举出13个证据,论证了《银蹄金角犊子经》不是伪经,而属印度佛教初期密教所撰的佛本生故事[注]方广锠《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第60-72页。。他的论说翔实有力,终于洗去了该经蒙受千年之久的“疑伪”之冤。

笔者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对其流传进行了进一步考察,认为,作为佛教“疑伪经”的《银蹄金角犊子经》虽在9世纪之后失传,但它所讲述的佛本生故事则通过其他不同的形式与途径广泛传播,不仅跨越了宋元明清,一直延及当代,而且还旁涉阿拉伯、蒙古、朝鲜等地,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中相互传播,不断变形衍生,成为我们认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民间层面的一个重要的例证。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0/1028/503.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外销瓷概述及研究现状
下一篇:国内外足球题材电影梳理、比较及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