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外文化交流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ISSN:1004-5007
CN:11-3004/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005423
期刊分类:精品文化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方健荣诗歌评论并诗歌作品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平:方健荣和他的敦煌诗敦煌是中国乃至世界最诱人的地方之一。我是在几十年中去过了数次敦煌之后,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因为她确实将艺术成就、文化积淀、历史纵深、沧桑巨变

高平:方健荣和他的敦煌诗 敦煌是中国乃至世界最诱人的地方之一。我是在几十年中去过了数次敦煌之后,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因为她确实将艺术成就、文化积淀、历史纵深、沧桑巨变、古今衔接、中外交流、奇特地貌、壮美山川、民族风情、醇厚民风……集于了一身。世上少有这样的地方,这也正是许多人向往敦煌的原因。特别是文化人,能够长期在这里工作是幸福的;能够吸吮敦煌的乳汁,在文学艺术方面作出成绩的人,更是令人羡慕的。青年诗人方健荣就是其中较有成就的一位。 在敦煌这座文学艺术富矿中,方健荣经过长期地努力挖掘,收获是丰富的。他的这本展示着才华的诗文集《天边的敦煌》(作家出版社)就是明证。 人们都承认,写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其实,真情往往只有在实感中才能产生。方健荣对于敦煌的实感可以说是实而又实,他对敦煌的真情也深而又深。他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上学、教书、工作、生活都没有离开过酒泉地区。他对敦煌有“一种无法说清楚的迷恋或情结”。他和敦煌“具有了刻骨的生命联系”。因此,他对敦煌才能体察得如此细微、如此深层;才会情不自禁地、翻来覆去地、甚至是不遗余力地从各个侧面和各种角度来描写敦煌。他几乎写遍了敦煌所有的名胜古迹,景致景点,有的如油画,有的如素描,有的如泼墨,有的如工笔,浓抹淡写,琳琅满目,为我们提供了一座文字筑成的敦煌画廊。 作为诗人的方健荣,应当被列入从河西走廊脱颖而出的地道的西部诗人的行列之中。虽然目前还难以肯定地说他在艺术表现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诗歌从感受到题材、从意象到词汇都是西部的。就整体而言,他的诗写得扎实纯朴,还带有几分空灵;也就是既关注身边的事物,又注重心灵的感应。他不刻意追求警句,不习惯掺入议论,主要靠直抒感受和展现具象说话。 感受这东西是人人都有的,诗人或许更多一些,也更敏锐一些,但是要感受得独特而且具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却不可多得。方健荣的诗中,就不时在这方面冒出火花。比如写敦煌早晨太阳一出“沙漠顿时成了金色沙漠/敦煌顿时成了开朗敦煌”“山群也是马群,向西奔走”“大泉河里流淌着一缕鲜红”。比如写阳关脚下的夜晚:“一片村落像一片绿色花布/宁静而祥和/农家园挂起的红灯笼/整夜亮着……”再比如写大风暴:“大风突然蒙住了天空的眼睛/慌乱的人们/像鸟儿失去翅膀/十万沙粒,多少湖泊来不及合拢/蔚蓝的梦想”。形象都非常鲜明,描述也十分到位。 有人讲过,一首好诗不能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说它的内涵要丰富,使其耐人咀嚼,没有“达诂”。这一点,惟有观察得入微,思考得深刻,表述得精巧才能达到。方健荣有的诗就达到了这般境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渥洼池》和《西部戈壁》。前者写道:“天马腾空而出/血光闪闪的汗水淋湿了一条丝绸之路/那  的马蹄声/在中华民族厚厚的历史书上/久久回荡/一首长啸的天马歌/至今让马们竖起耳朵”。后者写他驱车进入了戈壁滩,吓跑了“两只黄羊,三只野兔”“心里陡然生出悲凉/我们是否也稀少或多余”这最后一问,使人不禁产生类似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怆然”! 古人有云:“江山见惯新诗少”。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没有了新鲜感,熟视无睹是常有的现象。在敦煌住了这么久、见惯了敦煌的方健荣,竟然作出如此之多的新诗,充分说明他对于敦煌一往情深,不舍旧情。 方健荣这个集子中的散文,我甚至更为欣赏。他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写景、叙事或抒情,它已经升华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从内涵上讲是一种文学的哲思,哲思的文学;从艺术上讲已经达到了诗的水平。我以为,如果诗写得像散文是诗在形式上的失败,而散文写得像诗则是散文在内容上的胜利。 我说方健荣的散文是一种哲思的文学,是指它并不就事论事,而是贯穿着对于人生体味的思索。他还虚拟出一个莫高窟并不存在的第四九三窟,超越了记实的思路。他仰望敦煌的天空时所产生的遐思,决非闲情逸趣,是一般匆忙过客所不能达到的。 我说方健荣的散文写得像诗,是指它的具象与想象的结合。比如他写《敦煌之月》,说“那月像一枚古币,拿在一个人手里似的,只是那个人隐去了自己”。写从飞机上看敦煌,却觉得“敦煌在上”等等。 集子中还写了一些同敦煌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其笔法和功夫颇为类似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少有与塑造人物无关的笔墨。如写画家高山:“在显得有些俗气与喧嚣的小城敦煌,能让我一眼区别出来的人或许就是高山。而更能让我从心里想起的夜晚,或许就是高山的夜晚”。开头几句话就点出了高山的非凡,道出了二人的友谊。其中写张大千、井上靖、平山郁夫、莫高老人……也都简约,风趣,细节动人。 这本书除了作为文学欣赏读物,还可以作为旅游读物,它对没来敦煌的人是诱惑指南,对来过敦煌的人是回味依据。 它大大拉近了我们同敦煌的距离。 曹建川:沙上写诗的方健荣 我想说的是那个在沙子上写诗的孩子:健荣。 写诗的健荣一直都不容易,他的身体和他的灵魂都曾深深受伤。先是他的身体坏了,我在十多年前认识他时他的身体就坏了,坏就坏在他太拼命。他那时在市委里做新闻科长,拼命地写材料拼命地陪吃陪喝,案牍劳形,材料压弯了他的腰身,酒烧坏了他的心脏,他的心脏几乎要罢工了,这时领导才给他换了职位,去文化馆、图书馆挂个闲职,拿一个副科待遇。这,他都认了。他还一直说自己没跑没要的,领导也还算仗义。 但自此,健荣的灵魂也出问题了。灵魂上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他不说,我看得出来。但到底有几次他没有忍住低声细语的舌头还是说了,一说出来就是激愤,就是怨艾,就是很多人不待爱听的,因此,他身边曾经的几个所谓的朋友都远离了他。严格地说,是他拒绝了他们的靠近。他很孤独。他犟性地孤独着。好在我距离他不远,物理距离就是七公里。所以,他经常一个召唤我就驾车而去,在敦煌风情城里一个叫“敦煌意象”的茶屋里来一壶老茶,低声絮叨一些灵魂上的忧伤。我知道,他不说,会憋出病的;虽然,他已经是一个病人了。 诗人本身就是病人。还因为这世界大多数人都脑子活泛好使好用,跟相阵控雷达似的灵敏,活得都五颜六色的,唯独健荣这样在沙地上写诗的孩子活不灵透,所以病人的健荣就更加重病缠脑。我不能劝他不要生病,灵魂上的东西一般都不好解扣,而且我也一直认为这世界应该有病人出现,这世界才会圆满,何况我也是一个病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和健荣都病了。别人认得出来我们是病人,我们也毫不掩饰我们病着的状态。当一壶老茶下肚,我们连忙滚下楼梯到一个角落解开裤带,下半身轻松了,走出茶屋,天就黑了。然后,挥挥手,说再见,于是我们就又相距着七公里。 在这空着的距离里,他就给我写诗,这是很奢侈的思念了。他说:我们有一处茶屋:敦煌意象/夏夜、秋午;有过一声轻轻叹喟/那颜色多像灰灰的浪吹过一本诗集封面;无数的黑夜里敦煌街头挥手作别/车灯一闪,我再看不见遁入黑夜的你/心里,你却一直陪伴我/走过那么长的走廊;长着白杨树的金黄的早晨/总是在旷野窗口随着微风醒来/一闪而过。 多么忧伤而又灿烂的迷人啊。当我打开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思念,我的心再苍老也会震颤,甚至泪腺也是痒痒的。于是,我就一直在灵魂里给他的思念开一扇窗,让他带着金色阳光的翅膀翩翩进来。黑夜里,在老婆孩子熟睡之后,在这个世界都熟睡之后,我拧亮书桌的灯,独自醒着,书写一些灵魂里绞缠的魔语。窗外就是鸣沙山,鸣沙山旁侧的一个小区里,我坚信也会同时亮着一扇灯,光着膀子的健荣,也正在醒着,轻轻地在纸张上落下几行星星一般的文字: 我不再说出这些疼痛/身体里的,心灵上的/我也不再流出一滴泪水/尽管还藏着许多意外的感动/我不再躲避生活里的钢铁、黑暗/这些都曾扭曲击打过我脆弱的神经/在不知不觉的行走中我越来越平静/在上苍赐予的人生中/我只收获一缕麦穗般/沾满阳光水滴的感恩。 他落下的字不多,但都很认真。他是一个认真的孩子。这个认真的孩子写了十几年的诗,全国所有的诗刊都发过他的诗歌,乃至《人民文学》这样比较庄严的刊物,算算几百首是有的了。他原本可以在乡村校园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因为写诗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从学校应邀走进政府机关,虽然陪吃陪喝但也没有放弃诗歌的书写。诗歌是他唯一的理想,诗歌也是他最后坚守的阵地。他出了诗集《天边的敦煌》,散文集《一个人的敦煌》,之后就不出了,说这世界没有人看书了。于是他调转目光,主编了《大美敦煌》《敦煌印象》《敦煌的诗》《敦煌花雨》等五本文学专著,那些都是关于敦煌的最美丽的书写。我知道,他是自觉自愿地在系统地整理关于敦煌的文字。敦煌于他,就是宗教,他虔诚地膜拜在自己的精神家园。 读过他的诗,我就感觉他的诗歌是穿着白色长袍的灵魂,是沐浴后干净的胸口的一枚十字架。他绝不过分使用语言,也不会颠覆自己惯常的文字节奏,他语言的顿挫感很强烈,意向也干脆明白,不跟自己玩迷踪。他的诗歌主要叙述对象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敦煌,就是那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的、层层摞摞的有时候是排山倒海的敦煌沙粒。那些沙粒在他的纸笺上活蹦乱跳,通身金黄、精灵一般的舞蹈。他说他是在沙子上写诗的孩子,我觉得他也成了大敦煌的一粒沙。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到至深的物我转换。还因为,沙就是敦煌的宗教意向。比如他书写的关于沙子的诗句: 从一座沙漠的山走向另一座沙漠的山/有时它真像一个可亲的女性/那抒情和柔和的感触/在内心里什么地方/突然就涌向沙漠额头的细纹/过渡的细微声音/我为之着迷。 这些句子柔美得有些伤感,恍若淡淡的、缓缓的,让干枯的河床里氤氲的水雾。 诗歌写作越来越小众的时候,健荣说他不想写诗了,他觉得很多诗歌都失去了意义,都是自己给自己划拉一道伤口,然后自己自慰疼痛。他这样说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叫他彻底放下对诗歌的思考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开始散文的书写。他的散文的主题依然还是敦煌的沙粒,那些沙粒更是恣意地鲜活在他笔下的世界。他用沙粒浇构了自己的世界。他在沙漠这座城池里抒情、思考、省悟和仰望,淡淡的化悟和禅定,池鱼潜底,波澜不惊。 方健荣:把诗放在哪里 最近写了一首小诗,不妨全文引用在这里: 妻子,让我念一首诗 在这春天小小的屋子 带着爱情的颤音 内心装满泪水 我不可能到广场上去念 我不可能到人群中去念 我多么可怜,还需要诗 如果你爱听,我天天都给你念 在小小的家里 我厚着小小脸皮 非要你听 非要你听 我是一个多么小的诗人 只属于你一个人 妻子,看你专注倾听的样子 我有多么幸福 这样一首诗可以说表达了我今天对诗和诗人的看法。对于我来说,还需要诗。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诗为何物,诗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已经可以是个疑问了。就像这篇文章的题目《把诗放在哪里》确实是令人思考的问题。 二零一三年一月,我和郑宝生选编的《敦煌的诗》出版,当然高兴,林莽在序言中还曾说:“以诗歌的方式向敦煌顶礼,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新诗应该具有的文化的一部分。”书出版了,就要发行,有读者才可以说是一本好书吧!给所有作者寄了样书后,把一小部分放在敦煌的几个书店,另外的暂放在画家李云川的敦煌美术馆。郑宝生是学校校长,先给同事们送了些。并帮助找人推销一些,可其中的苦涩,就只有自己知道了,卖书人的难处和当初弘扬文化的心情,是多么残酷的对比!这本书卖了不多,其他两千多册,李云川那儿也放不成了,我们又找人搬到乡下。把诗放在乡下,反正没人看也没人读,这是个没有人看书的年代。我到图书馆上班后,还写下“一本书睡着了,毫不在意它美丽的脸上落满尘埃”的句子,我看,现在,我们的《敦煌的诗》也会这样。 所以,我和作家曹建川常说我是在沙上写诗的孩子,我知道,今天写的诗,也许明天就被风吹得不知去向了,但我还得写下去,我想只要有一个人读,我就要写。这个时代的诗人,大多数都会是在沙上写诗,让时间的风来阅读并筛选,不必希求永恒。如果可以,我用心灵做一个桌子,用热血和灵魂写诗,把诗放在心桌上。 我还有一首诗《我只爱一种诗意的生活》,表达的是我真实的心情。 这是寂寞的生活 孤独、单纯,只为一颗心而活 这是安静的秋天 我知道郊外的树燃起一片大火 接着又燃起一片大火 我知道一片干净蔚蓝的湖水也笑了 只在此刻只在此地 远方夜夜驰过一列焦急的火车 我没有焦急也不烦恼 我拥有的快乐也不是很多 一颗心很轻很轻 我知道枝条上的果实也很轻很轻 我要遇到一个静美的人 像书页里那么香甜的朋友 我说我只爱一种写诗的生活 这里没有股市的跌荡 没有书市的冷清 也不因为飞涨的楼价而夜夜疼痛 该喧嚣的让他们喧嚣去吧 这世界太吵太闹太没脸了 让我坐拥诗歌坚守简单的幸福 热爱一个早晨珍惜一个妻子 我只爱这一种诗意的生活 《北方作家》的编辑命我写个创作谈,我就写成这样,我觉得愧对了,谢谢爱诗的人们! 方健荣组诗 秋天小诗 秋天的午后,阳光微凉 让我坐在你的对面 茶沸腾也是用一颗注满热血的心吗 可你的话语似乎遥远 隔壁学校的孩子们吵闹 这个世界却突然安静 说起往事、朋友 说这一年过得好快 此刻却不知如何度过 明白谁的脸上都多了些微忧伤 那是一根白发吗 把胸膛和心戳得疼呀 到河边走走吧 其实,我一个人去也可以 火车 火车来了有人欢喜 有人忧伤 这世界上听不见轰响的地方已经太少 我想那是北极或喜马拉雅雪野 在我常年厮守的沙漠戈壁 火车上放出来的那一群人 一个都没我认识的 他们是来朝拜心中的神吗 其实,神是一座悠久的废墟 相当于从岁月深处 轰隆隆地再次驶出 谁也看不懂谁 在火车上和在火车外 都需要独自刮骨疗伤 好久没有到旷野上走走了 好久没有到旷野上走走了 心好缺氧啊 还有脚,没有光着 在风里踩那些泥土、野草 好久没有让阳光晒晒脸 或屁股 哪怕自由的奔跑一阵呼喊着 吹一口气也好 好久没有看一看马 甩着尾巴 或者驴也行 再不就是一群散漫的羊吧 真的羡慕那个牧人 躺在草坡上哼着什么 才叫活着 不要听人叽叽喳喳说的闲话 只愿听一棵树 或一只鸟儿说的 那样的天空真蓝真蓝 比一颗宝石或心还要干净 我不知道 我累困倦 常常头疼欲裂 伴着心慌气短 这是一个人该拥有的吗 不是又会怎样 只有在梦里我笑过 可那些小小欢乐很快 变成内心里的碎玻璃 我不知道是世界还是我 反正都一样疼着病着 已面目全非 风景倒影 那些堆积如山的诗 是谁一颗字一颗字堆起的呢 这世界已太拥挤 还是少凑些热闹吧 如果可以我就写一片湖泊 让风景看见蔚蓝空洞的倒影 心还是石头 你说人心都是肉长的 可有时也许不对 肉长的怎么那么硬 分明是一颗颗石头 那些冷漠坚硬残酷的石头 都藏在一张张道貌岸然的脸皮后面 更糟的不是太冷 而是虚假温情 那根本就不是心也不是石头 究竟是什么 想想真叫人可怕 我也说不清 问题 洗耳恭听 还是听了一句脏话 再把耳朵洗净 这是一个问题 还是两个问题 是先的问题 还是后的问题 谁能说清楚 还是倒不如糊涂更好 这是一个中国的问题 或许 也被世界听见 沙漠诗 沙漠上没有路 却可以清晰的留下脚印 我喜欢光着脚走 走一个早上或一个黄昏 我一个人 或两三个人 远方朋友来时一般都是诗人 他们会惊讶沙漠骆驼白云 说太美了 我看他的眼睛 一开始是饥饿最后是满足 他坐在沙漠的脊背上 一颗硕大的泪水里 是一个早晨和一个黄昏 那么多血 原来天空的伤口 在那一瞬间照亮了沙漠 接着一粒粒沙 把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男人 脸打疼了 快乐 两个小女孩子 在早晨的阳光里 碰了一下屁股又碰了一下屁股 她们后面跟着一群孩子 要是去上一堂野外课 我呆出了神,只说这叫快乐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文艺终身成就奖。出版有诗集、小说集、文艺评论集、散文集、纪实文学集、随想录、古典文学释著、剧本等二十多种。传记体长篇小说《仓央嘉措》由《亚洲周刊》评为二零一零年世界华人十大小说。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著名青年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魅惑敦煌》,中篇小说集《云朵之上是青藏》,散文集《穿越青海长云》。 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诗潮》、台湾《葡萄园诗刊》、《诗探索》、《中国诗人》、《飞天》等三十余家报刊。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0/1227/564.html


上一篇:题壁
下一篇:金庸小说异人形象的外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