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全世界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接受到良好的钢琴教育。据调查,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十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接受过钢琴教育,这个比例不亚于国外。由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地域、文化、社会环境有所差异,体现在儿童的钢琴教育理念上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乐感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取决于儿童自身的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自己有兴趣学习钢琴就是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主动学习钢琴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渴望学习,认真练习,并通过弹奏钢琴产生愉快的心理。相反,如果儿童没有兴趣而是迫于压力学习钢琴就是学习钢琴的被动性。这样的孩子注意力分散,排斥学习与练习钢琴,长期下去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压抑的心理,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害而无益。在我国,大部分家长对钢琴的兴趣大于孩子,所以很多儿童学习钢琴是被动的。这种现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家长认为钢琴是高雅艺术
自己小时候由于经济原因没有学习,所以让孩子学习来圆自己的梦。出于这种目的让孩子学习钢琴,就会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如果孩子也有兴趣学习钢琴当然非常好,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则长期的练琴过程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家长而言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不要逼迫孩子,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二)一些家长认为学习钢琴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很早就让孩子学习钢琴
出于这种目的让孩子学习钢琴,对于孩子也是被动的。虽然近几年来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毕竟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与根据。学习钢琴并不是越早越好,一般四岁可以开始学习钢琴,再早的话孩子理解不了五线谱,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不能开发智力,反而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三)一些家长看到周围很多小孩都在学习钢琴,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也要学
这属于明显的“跟风”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这些家长认为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任何学习都不能少于别人,要不就要淘汰。在这种功利的目的下学习钢琴,孩子就会有紧迫感,而找不到学习钢琴的乐趣。
在国外,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学习兴趣。虽然家长也知道学习钢琴是一件好事,但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自己提出要学习钢琴,家长会积极支持,如果在学琴过程中觉得没有了学习乐趣,家长会和孩子认真交谈并尊重他的选择。在这样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只要坚持下来的孩子必定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或音乐家。
二、乐感与技能
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具体内容包括: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等。这在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了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会使你接触到美的音乐作品时,在心灵上反响更大;反之,再动听的音乐却无动于衷,那就是缺乏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了。乐感可以先天遗传,也可以后天培养。钢琴弹奏的技能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由指、腕、肘、臂、腰、脚在内所进行的全身整体运动所完成的一系列特定的动作系统。在钢琴弹奏中乐感与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扎实的技能与丰富的乐感可以很好的表现作品,在我国,众多的琴童中大多演奏技能很好但缺乏乐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学习钢琴的功利性与攀比性。首先,表现在初习阶段的手型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手型很重要,这种观念是对的,但当孩子高兴的弹《老麦克唐纳》时会被老师或家长因为手指没站稳或手型没摆好或折指等问题而批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只想快乐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顾及的太多孩子就会弹出呆板的音乐。所以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手指的问题与乐感更要相辅相成,不能因为技能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其次,表现在练习的曲目上。很多老师认为弹奏鸣曲或小奏鸣曲能显示孩子的技能,在比赛中或演奏中都选择这些曲目。但是在儿童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觉得这些乐曲没有乐趣,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不了为什么必须练这些枯燥无味的作品。所以在儿童时期,技能练习固然重要,但在乐曲的选择上应多选一些儿童容易理解的,感受的作品,例如改编的一些儿歌等。
在国外,乐感与技能相比,培养孩子的乐感始终占重要位置。因为国外的孩子学习钢琴不存在功利性与攀比性。教师和家长认为弹奏钢琴是一件单纯而高尚的事情,不应参杂别的想法来破坏它。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在全世界钢琴教育的教学模式普遍还是“一对一”。但近几年,人们开始探索“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及对应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初学的儿童。儿童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新鲜事物,所以对于初学的儿童可以适当的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学习,但这个“多”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的。数量太多的话不好管理,孩子们也不易于思考与学习。因为学习钢琴时,有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例如识谱、节奏等知识孩子们可以一起学习,也可以一起视唱谱例,这些方法比单独“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更易于孩子们接受。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早就开始了,利用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钢琴教学实践当中,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使孩子们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乐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乐感。所以国外学习钢琴的儿童不论是坚持下来的还是中间停学的在乐感方面都非常好。在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尝试这种模式,这要求钢琴教师有多方面的素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光有精湛的技能,更要掌握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在教学方法和实践中不停的探索和改进。无论国内外,对于儿童来说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其练习过程是很枯燥的,所以儿童学习钢琴总是在主动性与被动性之间徘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运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在技能与乐感方面同时兼顾,并以培养乐感为其最基本之目标。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1/0127/605.html
上一篇:中外设计产业发展推动因素研究
下一篇:《聊斋志异》动物引识仙草母题的佛经文化溯源
中外文化交流投稿 | 中外文化交流编辑部| 中外文化交流版面费 |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发表 | 中外文化交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