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电影史上,体育题材一直都是类型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题材电影是指以足球相关故事为题材的特定电影类型,属于体育电影的概念范畴,同时也是体育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足球题材电影具有重要的足球文化表达和传播功能,在引导社会足球文化走向、丰富大众足球文化、精神厚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对于引导国家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足球精神、价值观,形成人生激励等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体育电影史上,足球题材电影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建国前到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陆续拍摄上映的足球电影,始终表达着不同时代的中华足球精神的价值诉求。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足球题材电影的制造和拍摄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对足球精神文化的理解、刻画和塑造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足球题材电影的构思、设计和表达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笔者将对国内外足球题材电影的整体发展走向进行梳理对比,以建立一定的国际参考视角,提出有助于我国足球题材电影更好发展的一些思路。
1 国内足球题材电影的时代梳理
1.1 民国时期的足球题材电影
中国最早的足球电影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是近代中国体育电影由纪录片形式迈向故事片形式的重要历史拐点,也是中国电影由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型的过渡时期。1928年由张石川、洪深所导演的《一脚踢出去》这部足球电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体育故事片[1],该片以当时上海远东足球队与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侨民足球队所进行的一场比赛为故事原型,主要讲述中华足球队守门员张诚受到债权人周鉴的要挟,即踢假球即可免还债务,而张诚则因精神压力大而在比赛中失误连连,受到观众指责,但唯有女友吴珂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支持,最终张诚精神重振,助球队反败为胜。虽为无声电影,但该片却有声地表达着足球背后承载的民族尊严和纯正爱情。1933年张石川再次导演了第二部足球电影《二对一》,作为首部有声的足球电影,影片讲述的是:华光足球队的主力余家禄、徐健等人结识了交际花李绍芬和范丽云,靠体育比赛发财的周洁夫试图利用交际花诱使球员踢假球,以便让外国足球队赢球。中国华光足球队上半场一球落后,导致陈爱华痛心疾首,吐血晕厥。李绍芬良心发现,向余家禄等人揭发了事实真相。队员们大为震惊,下半场奋起直追,最终 2:1 反败为胜[2]。这两部民国足球电影都是以“民国体育异化”现象为现实背景,所表达的主题都是抨击和反击体育堕落现象,弘扬民族尊严和道德正义。
1.2 建国初期的足球题材电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需要,“工农兵电影”和“重大题材电影”成为新中国体育电影的重要旗帜,足球电影直到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后才得以起步和发展。无独有偶,足球再次才为体育电影的拓荒者,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刘琼导演的《两个小足球队》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育故事片[3]。影片主要讲述20世纪50年代某沿海城市,三位初中好友王力、周斌和李明同时考入市立三中高中部,组建班级足球队并相约比赛的故事,其中王力由于爱出风头,并促使李明受伤,受到同学的质疑,导致关系出现危机,在此背景下王力父亲挺身而出参与了对儿子的教育,最终在球场了同学之间重获了友谊。1962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球迷》是一部风格夸张的喜剧片,根据金振家话剧《足球场上》改编,讲述了在某市工交队与医生队进行冠亚军决赛前夕发生的球迷与球票之间的感人故事。司机球迷和医生球迷就争抢一张球票而上演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争斗,虽然医生球迷最终得到球票,但却遇到一位待产的孕妇,出于职业本能只好放弃看球,将球票给了司机,但司机也没有看球,而是开车将医生送到医院。两者都为了做好事而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足球比赛,体现出了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1965年上演的《小足球队》是一部儿童电影,讲述的是沪明中学初二甲班学生路阳的足球故事。影片传达了踢球要勤练,学习更不能放弃;踢球需要团队配合,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等主旨思想。该时期的足球电影有一定的幽默诙谐色彩,但主要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精神,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以及表达群众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之心。
1.3 改革开放后的足球题材电影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1/0307/678.html 上一篇:中外电站项目安全投入对比研究
下一篇:英汉对照元亨疗马集许序注释简介
中外文化交流投稿 | 中外文化交流编辑部| 中外文化交流版面费 |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发表 | 中外文化交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