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外文化交流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ISSN:1004-5007
CN:11-3004/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005423
期刊分类:精品文化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四川共融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坚定发展信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内心和谐的鲜明特征。从全省范围看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内心和谐的鲜明特征。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从全球范围看,四川是中外交流黏合剂,多国人民共存共荣。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会更加和谐,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纵观四川几千年的历史,“融合”是最为显著、最为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融合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混合,是建立在“合和”哲学基础之上,集东西方智慧而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具有很强包容性和多元性。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内心和谐的重要特征,在全省、在全国、在全球,推动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兴、多地移民共建共享、多国人民共存共荣的“合和”之大格局。

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现在有56个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彝、羌、苗、回、蒙古、傈僳等14个民族。四川民族地区面积辽阔,达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四川的民族地区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民族群众翻身当家作主,民族自治权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据统计,四川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69.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2元增加到2014年的7742元。纵向比较,四川广大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显著。

然而,四川民族地区大多处在高山、高原、峡谷地带,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地理环境极其复杂,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横向比较,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问题突出,改变整体贫穷落后状态任务艰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先后实施了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经济发展,解决的是人类的共生问题;文化多元,解决的是人类的共兴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承认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尊重其民族宗教信仰及风俗,方能促进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兴。多元文化共生共兴既是我国“一体多元”文化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9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六位。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四川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2014年,凉山州的博葩(万物起源口头文学)、傈僳族高腔、阿依阿芝(彝族女性叙事歌)等19个项目,阿坝州的藏族唐卡、羌族夬儒节、羌族释比戏等14个项目,甘孜州的安巴节、岚安锅庄、木雅藏戏等6个项目,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的世居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包括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彝族文化、羌族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相融互渗、互补共生、交相辉映;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格局,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生态共存、文化共兴始终是主流,多民族聚居产生了“1+1大于2”的非线性效应。

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

据学者研究考证,四川历史上有四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大移民之后,四川的经济文化便迎来又一次兴旺。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1/0312/683.html


上一篇:传承千年文明铸就国之瑰宝浅谈丝绸文化
下一篇:晚清时期的中国海关与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