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实践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成就的背后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运行机制,需要我们充分关注乃至深入探讨。惟如此,方能探询其规律,总结其经验,为未来中外人文交流实践的更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整体呈现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树立全球视野、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主动走向世界的重大倡议与构想,这不仅符合全国人民的发展愿景与利益,更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与此同时,关于人文交流的内涵,我们首先需要立足于对其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事实上,所谓“人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显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指的是属人的各种本质规定性,尤其是伦理纲常等。而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人文也便有了更为广义的解释。如《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此,从广义上说,相较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文便是指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交流便是人类文化层面的全方位交互流动,它是人类构筑价值认同、政治信任等关系的基石,其具体含括教育、旅游等诸层面。虽然,中外人文交流古已有之并持续繁盛,但在今天这个马克思所说“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中,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或者说,全球化身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等的个体“相遇”在具体的时空情景中,从而造就了一幅各层次、全方位交流互动的当代景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与发展确实为中外人文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人文交流也势必会为“一带一路“的持续、深入展开提供深厚、坚实的民意与社会基础。
一般而言,所谓机制,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用计划、行政的手段,协调活动的各个部分,使它们发挥作用的运行方式。因此,本文主要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下使中外人文交流发挥作用、效力的手段、方法等。
(一)纵向层面
从纵向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可以分为国家、机构和民间三大层面。
国家层面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正如上文所揭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人文交流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因而离不开相关国家的坚定支持。或者说,国家间交往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失国家间的深度和谐交往,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势必如履薄冰。例如,近年来中俄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中俄双边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统筹规范中俄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2000年12月,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中主要包含以下一些项目:俄罗斯中小学生来华冬令营、中国中学生赴俄罗斯夏令营活动、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中俄大学校长论坛等[1]。再如,当前“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前身即是诞生于2006年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从2011年起,论坛正式升格为由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省部级论坛,并于2012年进一步升级,由原来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更名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逐渐发展成为在中国和东盟地区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省部级专业论坛,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构成部分[2]。
机构层面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程中,各种层次、形式的机构无疑正在或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家本身,都需要依靠各种机构来具体落实相关政策等。而在这其中,学校尤其是大学在作为人文交流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交流中不仅发挥着桥梁作用,还发挥着智库作用以及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作用。大学的参与使中外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通过大学之间的合作,可以举办各种学生交流交换、联合研究、区域合作、联合办学、海外办学、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等合作项目。如,中国高校与法国巴黎高科学校集团之间的“9+9”项目(又名:50名工程师项目)便是典型。后者由12所法国最著名的工程师学校组成,该集团于2001年与我国9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确定了合作关系(即中法9+9项目),并于2012年增加我国3所高校,即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本项目招收对象是中国一流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被巴黎高科录取的学生在其成员学校学习两至三年并满足学校的毕业及学位授予相关要求后即可获得法国工程师文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旨在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目前,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7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各类学员总数232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1272万人[3]。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1/0313/685.html
上一篇:晚清时期的中国海关与世博会
下一篇:中国古代蚂蚁叙事及其西域佛经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投稿 | 中外文化交流编辑部| 中外文化交流版面费 |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发表 | 中外文化交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